为何藉口是无常的?
对于我们为何无法完成某件事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藉口、理由、辩词和想法来为自己开脱。我们有时喜欢向他人解释我们的藉口,直到我们以为他们已经认同了这些理由为止。他们也许相信,也许不信我们的理由,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如果我们自己也相信了这些理由,那我们就输了。我们就落后于他人了。无可否认,有些人确实拥有真实的理由,但我们必须加以分辨,哪一些是真的理由,哪一些只是认知上的理由。然而,无论是什么理由,都有可能改变。既然因果不是固定不变的,就意味着当我们创造了新的因,就会带来不同的果。我们必须明白,若从究竟的层面上看来,一切原因背后的“真实性”,其实并不具有真实、稳定、恒久的理由/存在,不然我们就不会有成佛的可能性了。姑且不谈成佛这件事,如果一切原因都是永恒不变的,那我们每天的世俗生活也就不会有改进的空间了。如果我们只是坐着,什么都不做,一切事物看起来都会是固定、不变和永恒的。看看我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但当我们回顾过去的十年、二十年时,你会发现许多事物都已经发生,也已经改变了,就连我们也已经老了。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尽管那也许是一些细微到甚至不被察觉的改变。
寂天菩萨说,我们的心识流并不被我们的肉体形式所局限。心识其实是自由的,独立于我们的肉体,而对于无色界众生来说,则根本没有肉体可言。既然我们的心识并不会变老或变年轻,它就是“稳定”的。既然它是稳定的,没有年龄,也不会老化,那它就能够学习、适应和调适,如果我们选择了那么做。以“我太老了”、“太习惯了”、“我一直都如此”种种作为藉口,只会断送我们为自己和他人改进的机会。诚如我所说,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或始终坚固的,一切都在改变,即便是山丘、空间和地球也一样。既然那么“坚固”的物体都在改变,若我们有心,那些我们加诸在自己身上的限制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呢?当然,一切都可以改变。既然证悟是存在的,就意味着无论我们身处什么空间,它都能变得更好。若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就等于是否定了佛陀及证悟的存在。众佛在成佛之前就已经明白,一切的心境都是无常的,因为他们所依赖的因素是无常的。只要因素改变,结果也会改变。正因为有了这个基础认知,即智慧,他们才能朝向证悟努力,最终成佛。这对于我们和一切众生来说都是一样的。我们怎能向一个自己所否定的对象(佛)寻求皈依呢?当然,佛是无法被否定的,但我们思维当中的非逻辑性却昭然若揭。
如果心识会变老,那么我们这辈子刚出世时,心识早就该已经老化,再无法学习和适应了。然而,我们都知道,越是年幼的儿童,其适应和改变的能力也越强。儿童是他们的前世在老死之后的“产物”。若真如此,假设我们多数人的前世都带着“固定”不变的习性直至老死,为什么在这一世,我们却能在出世之后就改变,且变得年轻呢?如果我们在老年时期才死亡,我们理应投生为老人。如果我们死亡时已经是个老人,又怎可能带着一个年轻的心识回来呢?那并不合理。因此,我们的心识流是没有年龄的。无论我们的身体年轻或年老,我们的心识都始终不变。是的,在生理上,我们确实会变老,某些感官功能如视觉、听觉等都会退化,但这些感官功能的退化,并不一定导致心识的退化。心识只不过暂时与我们的身体有关,却并不是身体的一部分。不然,我们一出世应该就已经老得没有能力去适应、学习和成长了。有些老年人和年轻人常爱说,他们太老了/太习惯了,以至于无法学习新事物。若真如此,当他们死亡后,他们的下一个投生,是不是也应该同样老到无法学习呢?这一点都不合理,对吧?既然这种推论不合理,那么按照逻辑推论,我们的心识并不会老化,它既没有时限,也不受肉体所限制。既然我们不会由于心识过老,或出于习性而无法学习、改变和转化,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即刻就纠正它,以免错过更多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失去更多真正的朋友或灵修上的兄弟姐妹前,或在我们失去更多机会之前就纠正它?若我们当下就将这逻辑付诸实践,我们就能得到解放。
改变,需要迫切感。迫切感来自于对存在本质的觉悟。存在的本质即是“一切都是无常的”,若我们紧抓着永恒不放,不仅我们痛苦,我们也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这看来也许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我们要深入去思考、冥想关于改变这回事;我们要冥想在生命中的许多时刻,那些“改变”所带给我们的恐惧、颤抖和抗拒感。对改变所产生的恐惧,并不源自改变本身,因为改变乃一切现象的本质。这种恐惧其实源自我们对究竟实相——事物的无常本质——的抗拒。既然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又怎可能期待无常的事物能带给我们永恒的快乐,继而带来内心的宁静呢?“无常不可能带来永恒”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却是我们必须谨记和遵循的真理。因此,我们过去所信赖的任何事物都无法带来真实持久的快乐,因为那些事物本身并不永恒。我们无需为此感到忧郁,因为同样的,我们企图依赖无常的因素来追寻快乐,并对此紧抓不放,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这种依赖本身就是敌人。这是导致我们一直停留在模糊的存在状态当中,继续紧抓着那些不确定兼无常的快乐不放的主因。这是我们存在的真正原因,也是让我们陷于无限轮回转世的原因。(想要更深入地研读或禅修,应时常参考《菩提道次第》、宗喀巴大师和寂天菩萨的著作。)
缺乏迫切感是由于我们缺乏知识。这里指的并非一般的知识,而是智慧。智慧是一种心识,它能决定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永久地终结那些无效的行动和成果。记得,结束就是开始,而开始也会走向结束,然后再一次的开始和结束,如此不断地循环重复。我们不应怪罪于那些不断改变的因素,而限制了自己在灵修或人性上的成长。一切的因素都会改变,然而如果我们有心要完成它,情况至少就会变得不那么难。如果我们能以智慧作为改变背后的机制,若我们能视无常为推动力而非泄气的因素,那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别。就像瞬间的觉悟,能立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
当我们想要完成某件事时,我们必须不在他人面前抱怨别人和我们的处境。同情是好的,但如果我们时常以它作为失败或不改善自己的藉口,久而久之,别人对我们的同情也会逐渐变成反感。同情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债务,虽然它能供我们暂时挥霍,我们最终还是必须一一奉还。不改善我们的情况,将导致越来越多人疏远我们,因为当他们知道我们有能力却不愿去完成某件事的时候,他们的同情心也将随之消失。
人人都爱成功者。每个人都瞧不起失败者,尤其是当事人自己选择当个失败者的时候。无论我们喜欢与否,这就是人生的现实。我们可以“另谋出路”,并希望随着我们更擅长博取同情心的同时,新一伙人对我们的同情心能更为持久。然而,我们最终还是要相信,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迟早会发现真相。然后,就像游牧民族一样,当他人的同情心耗尽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得再“另谋出路”的时候。你或许还会找到“出路”,但肯定的是,我们的时间也会因此而耗尽,而在“另谋出路”的过程中,我们也错失了许多。
因此,做出转变的最佳地点,就是我们现处的地方。我们熟悉这里,身边的人也熟悉我们。在转化的过程中身处熟悉的环境,我们便无需提高警惕,继而才能充分投入于美丽的蜕变当中。若我们能充分把握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一切,我们必然能改变,甚至还能启发他人。同情心既能帮助我们,也会拖累我们,这全视乎我们使用它的频率有多高。因此,我们最好还是不要利用自己的情境来博取他人的同情心。这些同情心,最终将成为大规模自我毁灭性武器。为什么呢?因为有了这些同情心,我们便会找寻藉口,继续匿身在那具有自我伤害性本质的舒适地带,我们会恳求他人“原谅”那些我们一再犯下的“过失”(我们宣称那是过失),或是恳求他人原谅我们那个以“过失”之名,事实上却是有意犯下的过失。如果那真的是过失,我们为何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犯呢?过失行为乃源自无知,然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抑或他人已好心地指出了我们的错误,那么我们理应停止犯下同样的过错。仅此而已。
我们的心识根本不会老去,也不会出于习气而无法做出改变。这是不合乎逻辑的。若我们能够理解寂天菩萨所讲述的“心识不受时间所影响”,则我们随时都能做出改变。我们应皈依寂天菩萨的智慧,因为这些智慧源自佛陀的教诲,而不是去皈依我们“恒久”且源自邪见的习气。无论我们的习气是“年龄”所致,抑或出自邪见所衍生出的舒适地带,它都是能改变的。若能理解这个道理,并且依法实践,这是何等可贵的自由。
詹杜固仁波切
请支持我们,好让我们能继续为你带来更多佛法:
请留意,若你身在美国,你所作的供养和贡献均可享有免税优惠。~tsemrinpoche.com博客小组
永远不要为自己找籍口,因为这将演变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事情。
所谓的“及时行乐”,“及时行善”等,说的就是即时,而不是为自己找籍口去推卸。活到老,学到老,智慧是我们一辈子都在学习的东西,而善行也是我们一辈子该上的课。若你一辈子都在为自己找籍口,那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一旦我们下定决心去执行某些事情,我深信,我们会得到良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