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杜固仁波切的土尔扈特血统
卡尔梅克族是什么人?
在15世纪或更早之前,许多蒙古以西的部落都以各自的部落名称命名。这一整个地域有着数不清的考古遗址,在那里,人们发现有着一万年历史的岩画、石洞壁画、顽石及远古的堡垒。
到了15世纪,蒙古以西的四大部落组成一个联盟,并以“杜尔本·卫拉特”为共同的名称。然而,此联盟后来瓦解,这些蒙古西部的部落便简称为“卫拉特”。
17世纪初,准噶尔汗国崛起成了卫拉特的第二国。汗国是由“汗”或“可汗”(大汗)统治的国家。
正当准噶尔部(起初包括绰罗斯氏、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在中亚建立自己帝国的同时,和硕特部则在青藏高原建立和硕特汗国,护卫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免受敌人侵害;而土尔扈特部就在里海以北、伏尔加河下游的地区建立卡尔梅克汗国。(查看地图)
准噶尔汗国的和硕特部一直都颇具影响力,直至清朝于1755年灭之。
阿玉奇汗(1669在位– 1724年)
出生为伊斯喀明王子,詹杜固仁波切生母那一方的血统可追溯至将卡尔梅克汗国的军事、经济及政治带上巅峰的蒙古卡尔梅克族领袖——阿玉奇汗。
据Elza-Bair Mataskovna Gouchinova在其书《The Kalmyks》中提及,阿玉奇汗早年养育于其外祖父巴图尔珲台吉处。这样的经历成了阿玉奇汗日后统领其草原子民的启蒙。
阿玉奇汗因与沙俄结盟并替沙俄保卫其南部边境而参与过不少战事,如跟中亚部族、北高加索及克里米亚的战事。其中也就包括了镇压阿斯特拉罕起义(1705-1706年)与布拉温起义(1707-1709年),以及大北方战争(1700-1721年)和俄罗斯波斯战争(1722-1723年)。
为向阿玉奇汗在俄罗斯波斯战争的支援表示谢意,彼得大帝赠阿玉奇汗一把金剑及镶有宝石的剑带。
这个结盟可说是意义深远,因为彼得大帝在在位期间推动文化革命,以“启蒙运动”为依据,去传统主义及中世纪社会政治制度,进而提倡现代化、科学化的西化制度。在这种改革中,人们强调权威及正当性的成立主要必须建立在论据之上。后来这个原则孕育出好比自由、开化、宽容、博爱及宪政的开明思想,更促使了政教合一的终结。
在这个时代,阿玉奇汗也与他位于北疆的卫拉特亲人们保持紧密的关系,身处青藏高原的五世达赖也不例外。
居住在欧洲的人口当中唯独卡尔梅克人的民族信仰为佛教。他们早在17世纪初期就信奉佛教——藏传佛教的格鲁教派。
1690年,五世达赖赐“卡尔梅克台萨阿玉奇汗”的封号及盖章。. 实际上,并非五世达赖赐予该封号,而是其摄政德司桑格嘉措借五世达赖名义这么做,因为五世达赖已在1682年圆寂,唯其摄政为此事保密长达15年。摄政后来于1697年才派人觐见清朝皇帝康熙,宣告五世达赖已圆寂及六世达赖已寻获的消息。
在阿玉奇汗殁了之后,其部族出现内乱,加上沙俄频繁的政治干预,导致叶卡捷琳娜二世在1771年成功废除卡尔梅克部族的自治,并将卡尔梅克汗国纳入沙俄帝国之中。
大部分的卡尔梅克土尔扈特人于1775年回到北疆。他们的后裔是我们如今所熟知的中国新疆的土尔扈特人,人口超过15万。除此,在蒙古的科布多省也住着超过一万名土尔扈特人,俄罗斯则住着超过18万名卡尔梅克土尔扈特人。
卡尔梅克汗国的土尔扈特可汗
- 和鄂尔勒克(殁于1644年)
- 书库尔岱青(1644–1661年)
- 朋楚克(1661–1669年)
- 阿玉奇汗(1669–1724年)
- 策凌敦多布(1724–1735年)
- 敦罗卜旺布(1735–1741年)
- 敦罗布剌什(1741–1761年)
- 渥巴锡汗(1762–1771年)
Source: https://www.wikiwand.com/en/List_of_Mongol_rulers
巴玛渥巴锡汗诺因(渥巴锡汗)(1744 – 1774年)
“诺因”(Noyon)一封号是出于清朝于1694至1911年统治蒙古的时期。清代政府将管理蒙古之权交予成吉思汗的后裔,这些后裔就被称作“诺因”。
渥巴锡汗是阿玉奇汗的曾孙 ,也是卡尔梅克汗国的最后一位可汗 。1771年1月,渥巴锡汗率领卡尔梅克部族从卡尔梅克草原东归故土北疆,归顺清朝政府的管治。
由于卡尔梅克部族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信徒,当渥巴锡汗决定东归回到北疆,他请示八世达赖他们启程的日期及请求尊者的加持。
八世达赖在观过星相后定下启程的日期,然而就在启程之际,伏尔加河冰川融化,致使只有靠向左边或东边河畔行走的卡尔梅克人成功离开。那些靠向右边河畔行走的卡尔梅克人则被逼留下。
大约有20万卡尔梅克人从他们位于伏尔加河左边河畔的牧草地启程东归北疆。大约有六分之五的土尔扈特人跟随渥巴锡汗,大多的和硕特部族、绰罗斯氏及辉特部族人随着土尔扈特人东归北疆。相反的,杜尔伯特部族人则决定留下。
东归总人数有许多估算数字,但人数就在15万至40万之间。除此,当时或许也有六百万只兽类(牛、羊、马、骆驼及狗)随行。在东归的路途上,他们遭遇劫掠和饥渴,最后成功回到北疆的人数,只有大约八万五千人。东归后他们获得满清乾隆皇帝的批准,聚居在靠近额济纳河的地方。后来重新定居在清朝政府领土(北疆)的卡尔梅克人就被称作为土尔扈特人。
无法阻止卡尔梅克人迁徙的叶卡捷琳娜二世随后将卡尔梅克汗国及“汗”的封号灭除,以致渥巴锡汗是持此封号的最后一个人。
巴雅尔王、帕勒塔王及明清王
“王”,乃 哈撒儿(Qasar)后裔,或成吉思汗任何拥有自己封地的亲属所拥有的封号。
帕勒塔王(1882 – 1920年)
詹杜固仁波切的外曾祖父——帕勒塔王子或帕勒塔王,为土尔扈特东部落六世君王巴雅尔之生子、土尔扈特部族的大王子,也是新疆省的管治者。
1906年,中国清朝政府将原本在科布多省管辖底下的蒙古西部的阿尔泰乌梁海旗、新土尔扈特部及和硕特部转调到以承化寺作为首都的新阿尔泰区(今为新疆阿勒泰市城区)。
1913年,刚成立的外蒙古及中国新疆分割新阿尔泰区。土尔扈特王子帕勒塔就在20世纪初成了新疆的管治者。1917年,帕勒塔王子担任中华民国参议员。
帕勒塔对中国历史及文学的高造诣获中国学者们的赞叹。除此,他也擅长英文及日文。据说著名的芬兰东方学者G. Ramsted在一次登门拜访其父亲巴雅尔王时跟帕勒塔谈论多种话题,其中就包括佛教哲学,以及东西方文化对未来的共同影响。那次的谈话让G. Ramsted高度赞赏年轻的帕勒塔。
帕勒塔深信一个人的最大财富是他的才智和学识,于是其四个孩子都在东西方教育制度下学习,于是也包括了以欧亚的元素。
帕勒塔曾在1906至1908年期间出洋东渡,就学于日本士官学校,因此他也是一个精通军事的政治家。
明清王(不详 – 1975)
1915年,在帕勒塔的请求下,尼古拉二世允许帕勒塔之长子敏珠多尔济王子(明清王)入读位于圣彼得堡一所俄罗斯贵族学校。三年后,当其长子回到北京。一开始一部分人视他为亲俄份子,但在其父亲帕勒塔过世后继承其头衔,并尽心尽力为自身的民族谋取更多福祉。
詹杜固仁波切的外祖父于1932年率领大批随从从蒙古跋涉到藏地前去拜见第十三世达赖尊者。为了拜见尊者,他们还带上了金条。随后,十三世达赖将班禅大师的法帽回赠他们。在这顶法帽里某一隐秘处有着写有“扎什伦布寺班禅仁波切”的印章。
在一场拍卖会上曾有人见过两张显示明清王入藏朝圣的通行证明书。证明书上记录着他获得批准带领多达25名随从入藏、他们朝圣的天数、随行带了多少只兽类(八只骆驼及64匹马),甚至还记录了他们在路途上曾在哪些军事关卡停留。
1949年国民党战败后,明清王携带家眷逃到藏地,然后艰辛地逃到印度。路上他们遭遇死亡的险境。最后,明清王从印度移居到台湾。到台湾后,明清王短暂地担任台湾立法委员,并于1975年逝世。
请支持我们,好让我们能继续为你带来更多佛法:
请留意,若你身在美国,你所作的供养和贡献均可享有免税优惠。~tsemrinpoche.com博客小组
[…] 詹杜固仁波切的土尔扈特血统 […]
[…] 詹杜固仁波切的土尔扈特血统 […]
[…] 詹杜固仁波切的土尔扈特血统 […]
[…] 詹杜固仁波切的土尔扈特血统 […]
[…] 詹杜固仁波切的土尔扈特血统 […]